文/林佩諭(原文於2016年2月24號刊登於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阿拉伯之春於今年屆滿五周年,當年的革命焰火之所以燃燒,很大一部分是因為社群媒體的推波助燃,讓革命資訊得以快速傳播。阿拉伯世界的社群媒體使用情形是如何?五年過去了,又有什麼樣的成長與改變值得關注?讓我們繼續看下去。
2015阿拉伯世界社群媒體報告:FB、WhatsApp為大宗 IG、推特少人愛
2015年這份涵蓋十八個阿拉伯國家裡七千多名社群媒體使用者和一些深度訪談的阿拉伯世界社群媒體報告給了我們一些輪廓,此份報告指出目前最受歡迎的社群媒體為Facebook與WhatsApp,兩者在各國交替居於受歡迎之榜首地位。
最近在台灣越來越受到年輕人歡迎的Instagram,在阿拉伯世界的社群媒體使用者中只有平均約百分之六的人選擇它為較喜愛的社群媒體,比例最高的國家為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巴林跟科威特,有11%的使用人口喜愛。最低的則為敘利亞跟利比亞的1%。Twitter則更低,平均僅有百分之四的喜愛人口,比例最高的國家為沙烏地阿拉伯跟阿拉伯聯合大公國,分別是12%跟9%,最低為埃及的1%。
社群媒體的普及也在商業上有所改變,在阿拉伯世界有62%的社群媒體使用者認為使用社群媒體比傳統的求職方式(廣告、求職機構)來說讓他們更容易找到適合的工作。而在阿拉伯世界最常用於商業的社群媒體有以下幾種:Facebook用於打廣告、匯聚跟分享品牌和產品的資訊;Viber、WhatsApp跟Skype是溝通的管道,免費的電話跟視訊滿足組織內員工的溝通、面試、會議等需求;Twitter則讓公司可對外提供一些較短的、即時性的資訊更新。
社群媒體介面語言選擇──阿拉伯文使用比例逐年上升
根據2011年杜拜政府學校(the Dubai School of Government)的說法,阿拉伯世界的臉書使用者在短短一年內(2010)從一千一百萬成長到兩千一百萬,有22%都是來自埃及。2012年來自同樣機構的報告凸顯了臉書在社會跟文化上的改變,並指出了一個有趣的語言學上的副作用─界面的語言使用(interface language choice)。
在沙烏地阿拉伯,60%的使用者選擇阿拉伯文, 40%是英文,海灣地區約少於10%的使用者用阿文,在摩洛哥, 80%的使用者用法文, 20%用阿拉伯文。在埃及,偏好使用阿拉伯文的比例跟沙烏地阿拉伯差不多,但報告顯示此數字正在急速增加。推特上也有相同的趨勢,阿拉伯文的推特文在六個月內(2011/9-2012/3)從48%升到62%。
哪種阿拉伯文?讓我們談談「雙層語言(Diglossia)」現象
在這邊稍微解釋一下上述所謂的「阿拉伯文」,阿拉伯世界長久以來存在著雙層語言(Diglossia)的現象,即阿拉伯文其實分為源自古蘭經的與聖訓的標準阿拉伯語(MSA/fusha/)和其他各地區用的方言,可以簡單的把雙層語言現象想成文言文與白話文的差別,因為要誦讀古蘭經的緣故,每個穆斯林都應該要學習標準阿拉伯語,現在阿拉伯世界的報章雜誌、新聞等也多使用它,但其實在各個阿拉伯國家裡都有自己的方言,為人們真正溝通的語言。
所以對於一般生長在阿拉伯世界的人們來說,標準阿語是一種較為生硬的、陌生的存在,在社群媒體的語言使用上也不大會使用標準阿語,大部分在臉書上的阿拉伯文都是混合式的(a mixed style),在推特上也多是用方言。
阿拉伯文在社群媒體上的使用率逐漸提高,這些數字背後的因素可能有很多種,且各個國家的介面語言選擇百分比也跟各國的歷史背景有所關連,但無可否認的是,社群媒體的影響何其未來發展在阿拉伯世界仍然是不可小覷。
社群媒體=革命的靈丹妙藥? Wael Ghonim:I was wrong.
社群媒體在阿拉伯之春扮演的角色在五年前可說是光鮮亮麗、意氣風發,西方媒體將之捧為革命的幕後推手,它被視為革命之火的燃料、星火燎原的秘密,在後來的占領華爾街運動、香港的雨傘革命等事件中,社群媒體亦從無缺席,2014年台灣的太陽花運動更是社群媒體影響力已不受傳統主流媒體控制的具體證據,年輕人們不再相信主流媒體所提供的「真實」,轉而從網路獲取大量的新聞來源和議題的相關專業知識。
五年過去了,阿拉伯世界各國的現況讓大家不再如此肯定社群媒體拯救世界的神話,紐約時報的一篇專文就以〈社群媒體:毀壞者還是創造者?〉為題探討一直被人們所忽視的社群媒體破壞力,曾在阿拉伯之春中扮演重要角色、2011年臉書創立的匿名粉絲專頁〈我們都是Khaled Said〉協助推翻埃及總統穆巴拉克的Google雇員瓦埃勒·古尼姆(Wael Ghonim)就在TED演講中表示他在2011年堅信的社群媒體的正面力量是錯誤的。
五年前埃及人民走上街頭推翻獨裁者穆巴拉克,兩年後卻無法如突尼西亞一樣逐步邁向民主化,在社會無法凝聚共識的情形下,人民擁護不同的權力組織,社會分裂,讓軍方得以藉鎮壓、安定社會之名再次掌權,埃及民主革命失敗,古尼姆認為,社群媒體於此的功用只會透過傳播錯誤的訊息、謠言與仇恨來放大社會上的兩極分化。
人民可以利用網路推翻政權,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在軍方奪取埃及人民追求民主的勝利果實時,他們同樣也能利用網路做正當化軍方蠻橫行為的完整說明。
「阿拉伯之春揭開了社群媒體最好的潛在能力,但它也揭漏了它最大的壞處。同樣團結我們推翻獨裁者的工具最終將我們撕裂、分開。」
───Wael Ghonim
你還在滑臉書的那面「牆」嗎? ──以柏拉圖洞穴喻淺觀社群媒體現況
關於社群媒體現況與特性,古尼姆在演講後半段提出五點觀察:首先,他點出謠言傳播的可畏,第二,他提到社群媒體可封鎖別人貼文、讓使用者最終只會看到許多跟自己意見相仿的資訊。這和最近台灣大選後一些探討綠社盟政黨票數的「同溫層現象」極其相似。
他還提到因社群媒體傳遞信息迅速、短暫的特性,人們被迫在很短的篇幅中快速闡述己見,且這些意見會一直存在網路世界裡不會消失,因此讓人們無法改變自己的說法,並點出現在的社群媒體是一種「利於傳播而非參與、利於張貼而非討論、利於淺顯觀點而非深度談話」的設計,使人們好像來到這裡是在向別人說教,而不是想要跟彼此交談。
以柏拉圖的洞穴喻觀之,在社群媒體上,我們看見的眾多貼文:親朋好友的喜怒哀樂、新聞資訊的大量轉載與多元觀點的具體呈現,甚至就是這篇刊載在網路上的文章,這些我們以為的「真實」就如柏拉圖洞穴喻中,穴居人看到的人型剪影,它並非全然謊言,但也絕非純然真實,它是建構在真實之上的一種虛構,來自理型世界的火光照在洞穴後壁產生剪影,事物的真實面被隱藏、切割、包裝、設計成一篇篇極短的貼文,充斥在社群媒體上,充斥在你我的臉書塗鴉牆中。
你我的臉書塗鴉牆,就是洞穴喻中的那面充滿影子的牆壁。也就是說,沒錯──正在使用社群媒體的你我,都是洞穴喻中的穴居人。
電腦螢幕前的虛構世界,有時會讓我們忘卻螢幕背後是一個個活生生的人,因而讓我們在不經意時散發攻擊性、諷刺性的言論、或助長謠言傳播,但更多的時候,我們都被自以為從社群媒體所看見的「真實」操控,我們緊握從社群媒體所得來的資訊,像要糖的小孩似的急著把資訊分享出去,「不能只有我知道!!」「「XXX不是你想的那樣」「學生不是暴民!!」「你連土耳其發生恐攻都不知道嗎!?」這些都是這樣的,它是謊言嗎?不,這其中的確有真實,但為求點閱率所做的包裝、粉絲專頁花錢買曝光背後隱藏的資本主義下的權力不對等、政治團體為達到政治利益所作的刻意引導,即使是以個人名義在社群網站上發表的言論也可能摻雜個人下意識的建構自我美好形象的種種「奧步」。
人們喜愛看熱鬧所以你批判,人們崇拜博學多聞所以你分享國際新聞,人們願意追隨成功者,所以你總在社群網站上不經意的、輕描淡寫的談到你的豐功偉業,以隨意的口氣包裝,柴米油鹽醬醋茶也有可能是暗示自己擁有山珍海味的另一種炫耀。
太多的包裝與心機充斥在社群媒體上,無論個人與企業,所以我們應該逃嗎?不,掙脫鎖鏈轉身走出洞穴的方式不是拿出智慧型手機開飛航模式,也不是把筆電砸得稀巴爛從此選離wifi歸隱山林,在資訊爆炸的年代這樣做無異於熄滅洞穴外燒著的那堆火,讓後壁連影子都消失。
我們應該做的,是用細膩的眼光去閱讀、分析你我眼前的種種資訊,哪些是包裝?哪些是謊言?哪些是心機?哪些是真實?在抽絲剝繭、深入思考後所留在心中的東西才會是較「即時」訊息更接近真實的一種存在。
不應該包裝嗎? 不應該貼文嗎?不應該操作嗎?不應該花錢讓粉絲專業曝光度增加嗎?不,當我們無法改變資本主義下的商業宣傳模式、當我們無力阻止政治團體用金錢宣揚其政治理念以獲取政治利益,我們更應該去理解如何操作、如何宣傳,什麼樣的話術是社群媒體經營高手愛用的伎倆,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唯有對社群媒體和其中的包裝宣傳話術操作了解的更透徹,我們才能免於被騙,免於成為一直聽著真實世界的聲音傳進洞穴的回音、看著人形剪影在後壁上演一齣齣劇的穴居人。
古尼姆說:「五年前我說,如果我們要解放一個社會,我們需要的就是網路。今天我說,如果我們要解放一個社會,首先,就是要先解放網路。」我則認為,如果要解放網路,首先就要先打破習慣「即時思考,即時回應」的心態,少一點情緒性回應,多一點深度性思考,少一點砌築個人美好形象的慾望,多一點分享真理、經驗傳承的初心,我們才能在資訊爆炸的社群網路平台中,廣泛吸收知識而非挑選知識,真正幫助他人而非圖利自我,我們才能在充斥各種資訊的社群媒體世界,走出洞穴,拼湊出較為接近理型世界的「真實」。
參考資料
Versteegh, Kees. The Arabic Language, 2014
Social Media: Destroyer or Creator?(N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