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見:蓬勃發展與高度管制——中國新媒體的美麗與哀愁

文/林佩諭(原文於2016年8月刊登於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新媒體在近幾年來兩岸人民的交流中佔重要地位,社群媒體做為多元討論的平台,可以為兩岸發展帶來什麼樣的火花?隨著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在6月底出爐,本篇便和讀者們談談關於中國新媒體的現況與發展。

中國大陸新媒體現況

中國新媒體的高速發展時刻影響中國在各方面的政經實力。

就經濟方面,根據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截至2015年底,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已突破20萬億元,廣告收益方面,2015年中國互聯網廣告市場規模達到2097億元,佔中國廣告市場近50%。互聯網經濟在這幾年蓬勃發展。

DSC_7980.JPG
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圖片為作者拍攝。

政治方面,中國政府各部門透過新媒體向人民宣傳其部門政策與業務。例如各地方公安局開設的官方微博,在上面宣傳各種警方的資訊與宣導,北京市公安局官方微博「平安北京」粉絲就有1178萬,而北京市2014年末常住人口為2152萬人,顯示為約過半數(假設非北京常住人口的粉絲較少)的北京住民有在關注它。金融方面則有中國證監會官方微博「證監會發布」,時刻為人民帶來證券相關資訊,粉絲目前為470多萬人。

外交方面,中國很重視新媒體發展帶來的國際傳播,利用新媒體與社群網絡作為媒介輸送中國的「大國形象」、在外交事件上爭取國際話語權,是中國重要的政策之一。習近平多次出訪外國、會見各國元首的消息在微博、微信等平台上高速傳播,例如微博話題2015年「#跟著習大大去美國#」的閱讀量高達5.3億次,「#習近平出訪英國#」閱讀量也超越1.8次。中國政府對內向自己人民行銷自我,對外也透過各種新媒體平台輸送習近平的外交政策。

新媒體傳播的社會影響力

至於社會方面,新媒體傳播漸趨壯大的社會影響力,與新媒體平台的發展相關,目前中國新媒體傳播平台的趨勢,以「微博」、「微信」和「新聞客戶端」為主體的「兩微一端」正形成,人們獲取新聞的來源從傳統媒體大量轉向數位媒體,此現象逐漸改變中國社會。

new-piktochartB.png
2011-2015年中國用戶在各類媒體上每天平均使用時間。數據來源自eMarketer:http://pics.ee/Bq8。
製圖:林佩諭

新浪微博自2009年成立,歷經多次改版,上市,是中國極其重要的新媒體平台,用法類似twitter,偏向透過簡短的文字傳播訊息,其特點是傳播力廣且迅速,前述政務微博的例子是微博特點的正面利用,透過微博傳播面廣的特性,政府部門可以快速發布廣大訊息,了解民眾的即時反應。但也因為微博訊息較為海量,使人們很容易在自己的頁面中忽略掉許多微博訊息。

微博的缺點也就是微信的優點,微信的特色是由熟人建立起朋友圈,才由熟人介紹熟人逐漸擴大交友範圍,與微博可以關注眾多名人的使用方式有所不同,即使是微信公眾號(可以定期推送文章給關注它的使用者們,使用者也可隨時查看公眾號的歷史文章,常被企業、政府、媒體、公司組織、個人等使用),也必須要使用者自己手動加入欲關注的公眾號,微信平台並不會自動推薦給使用者,微信雖然沒有微博訊息的廣度,使用者真正接收到的微信內容比例卻會高於微博,以台灣使用者的角度做比喻就是,收到朋友傳的Line訊息後會閱讀的比例遠高於滑臉書頁面時會認真閱讀每篇動態的比例。

2016版《微信數據化報告》指出,泛媒體類微信公眾號比例最高,超過四分之一。微信公眾號儼然成為新媒體的重要平台,和各種群體的資訊交流地。如「北美留學生日報」號稱中國最大的獨立留學新媒體,目前擁有八十多萬粉絲,日報雖有發行雜誌、網站、app、舉辦活動等,微信公眾號仍為日報重要的宣傳平台。

DSC_7186a.JPG
北美留學生日報舉辦的「College Fair 2016」名校嘉年華活動現場。圖片為作者拍攝。

社群媒體是新媒體分類當中的重要部分,它是否促進社會上不同群體的對話,抑或凝聚同溫層,加深社會的衝突對立?相關議題近年來倍受討論,洞見在阿拉伯之春五周年企劃中的「阿拉伯世界社群媒體知多少」也針對中東地區社群媒體現況作介紹與思考。

針對社群媒體助長同溫層現象的問題,中國新型態問答網站「知乎」的發展值得觀察。知乎是一個以創造高品質討論為宗旨的問答社區,如果說臉書的設計像個公佈欄,主體是個體用戶,知乎則像是個舒適開放的交誼廳,主體是欲討論的問題本身。當提問者把問題丟出去以後,問題就是屬於大眾的了,知乎透過內部複雜的演算法和「群策群力」,提升專業度較高的回答,越可靠的答案會被更多人關注,使用者閱讀該答案的順序就會往前。它不僅為中國在互聯網上創造一個特別的討論空間,也許也是個解決現有社群媒體設計上,助長同溫層現象的好方法。

新媒體的蓬勃發展確實影響社會,人們透過新媒體,獲得新知的成本降低了,各領域知識的快速交流,也促進中國社會內部的溝通。

促進兩岸對話亦或加深衝突

海峽兩岸之間絕對存在需要增進和解共生的巨大鴻溝,不少台灣人也使用中國的社交媒體,與對岸人民進行交流,看似縮短遠距離的人們之間交流成本的社群媒體,又可以在兩岸關係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近日戴立忍事件在兩岸掀起一波輿論浪潮,帝吧集體翻牆洗版一事也才過不久,兩岸網民屢次交鋒,在各自的社群媒體平台上也引起不少討論。

各自表述的曖昧不只存在於「一中」,更存在兩岸的各種敏感事件。如帝吧翻牆一事,許多大陸網民視之為「表情包大戰」,台灣這邊的重點卻放在嘲諷式的「大陸網民集體翻牆洗版相同且無意義的內容」。戴立忍一事馬上讓台灣人聯想到周子瑜事件與先前被中國打壓過的台灣藝人,中國網民卻針對「資本控制輿論」的可能性再三爭辯。兩起事件都不只如此,本篇在此就不贅述,重點在於,無數的敏感事件,兩岸人民各自表述,宛如平行時空。社群媒體在兩岸問題上的著力點可說是異常薄弱。

社群媒體在中國社會各面向的確促進階層的溝通,很多議題是可以談的,但一旦觸及敏感的政治議題,中國的網路防火牆機制依舊屏蔽,抵消了複雜的兩岸關係中,社群媒體所能發揮的溝通作用。大陸人用的是微博、微信、知乎、百度,台灣人用的是臉書、instagram、google,兩岸的新聞也來自不同媒體,一道防火牆,與不同新媒體平台的使用,阻擋了多少社群媒體蓬勃發展下兩岸溝通所能開啟的契機。

然,即使沒有防火牆,兩岸溝通會更好嗎?即便使用相同的社群媒體平台,人們還是會偏好尋找與自己意見相同或支持自己論述的言論,在社群媒體研究的脈絡下我們稱為同溫層,在心理學上近似於「確認偏誤」(confirmation bias),在社群媒體還沒出現前,早就存在於人心。無論透過什麼樣的媒介,資訊與言論的篩選一直存在,只是有形防火牆的打造之手是政府,無形防火牆的砌築者是人性。

中國新媒體的美麗,美在廣大市場裡的無限商機,中國社會內部因為新媒體平台有了更多的交流,政府各部門獲得接收民眾資訊與宣傳政策的新管道,其政府亦透過新媒體在國際社會爭取話語權。然,其哀愁哀在不容僭越的防火牆,與其上對於言論自由不會任意鬆手的中共政權。某方面來說,中國新媒體的美麗與哀愁,也是屬於世界的。想想中東的阿拉伯之春,社群媒體對於各國家內外的影響,何嘗不面臨著相似的境況?新媒體固然是所有政府都需要繼續深入研究的範疇,然我們不能遺忘,在一切都快速變動的這個時代,網路只是媒介,我們真正研究的,還是回歸人性本身。

參考資料

2016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統計局http://www.stats.gov.cn/

2016年《微信數據化報告》http://toutiao.com/i6265436667935457794/

emarketer:Digital Accounts for Over 50% of Time Spent with Media in China 

社交媒体"微"平台浅析,朱玲,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